一窗智库

详细内容

刘允强:营商环境商事服务的案例解读(上)

如果说基础设施是企业发展的硬环境,那么政府的服务就是企业发展的软环境,政务服务能力水平怎么样都属于营商环境。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是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政务服务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优化国内营商环境的最基础、最关键的举措。《营商环境商事服务的案例解读》分为两个章节,分别为:

(一)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
(二)优化营商环境案例解读

(一)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

1、概念回顾

营商环境的概念起源于本世纪初,2001年世界银行提出加快发展各国私营部门新战略,急需一套衡量和评估各国私营部门发展环境的指标体系,即企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简单来说,营商环境就是在某地区市场中,开办企业所处环境的优越程度。

但世行的评估从两个方面来说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国情。

一是评价对象的局限性。世行只选取了两个中国城市作为评价对象,北京和上海,权重分别为45%和55%。

二是指标选取的局限性。中国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企业运营周期的指标衡量需要更加考量政府的影响力。

综上,中国的政府和企业需要一套更贴合中国发展实际的“指南针”。据悉,国家发改委已经对40个城市展开营商环境的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优,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2、政策历程

自2017年以来,营商环境成为热词,各省市政府机构竭尽全力,纷纷制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

2018年8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和召开了全囯营商环境评价现场会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了“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囯际一流营商环境”工作目标,并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笫一阶段建立中囯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阶段开展全国营商环境评价;

第三阶段将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向全国推广。


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经国务院同意,印发实施《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实施方案(试行)》。

2019年7月,国发委正式颁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征求意见稿),优化营商环境进入法治化时代。

各省市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自制订省《条例》,有利于更加全面系统贯彻落实这些决策部署,更加有力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3、走访考察

我本人自2017年——2021年走访过全国30个省298个地区583个省、市、县、区、街、镇、村居政务中心,览尽各种政务机构:

533个行政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

50个街镇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

40个行政审批局/管理局/商务局 

45个政务管理办/审批管理办/审改办

29个大数据中心信息中心/信息办

15个社会综合治理中心/热线中心


图片7.png

刘允强专家

图片8.png

改革名句图解


走访——营商环境特别是政务环境的优化全景分析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各大城市都在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城市内营商环境。但是由于地区发展差别、区位优势差异明显,使得少数城市营商环境改善有限,造成城市之间企业经营环境差距仍然较大。总的来看我国城市营商环境呈现出以下特点:


a. 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差异较大

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在营商环境上的差异较大,在各地区地级市的营商排名中,东部地区城市营商环境明显高于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营商环境的优劣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同时随着近年来,政务服务改革的推进,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观。


b. 区域内城市之间差异仍然显著

在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也较大。整体上东部地区营商环境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的营商环境较低,但中、西部的部分城市不但高于本区域内的营商环境水平,而且也高于东部地区部分城市的营商环境水平。对比发现,东部地区城市之间营商环境的差距相对更大,而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区域内城市之间的营商环境差异较小。


虽然国内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推进如火如荼,但也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营商环境考评提前应对,片面追求指标。曾有某省在营商环境考评前致电企业,做营商环境相关问题的辅导,由此一来,政策落实形式重,效果轻,片面追求数据上的满足感、形式上的考核过关与营商环境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是营商环境尚停留在测评阶段。测评并非一次工程,是一个长期更新、优化的机制,与测评配套的建议和措施都还在不断摸索。

三是缺乏指标动态测评的考量。营商环境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软指标”,本身具备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实施把控营商环境的政策落实、实施效果能够事半功倍,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针对性。对此,建立营商环境动态监测评估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二)优化营商环境案例解读

1、选取说明

《营商环境条例》对市场主体、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督执法等多个方向的内容进行了规定和指导,本章对其中重点的内容进行实际案例的解读。目的是为了拓宽优化营商环境的新视角,让各级政府能够坚定改革的初心,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我国的营商环境。


在深入一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全国各地选取综合表现突出的30个标杆城市作为典型案例,从政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服务环境、融资环境、法治环境五个维度,重点展示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思路、推进步骤、改革亮点及改革成效等,并选取部分城市探索实施的差异化及针对性措施,供有关城市学习参考借鉴、复制推广,并创新推出更有针对性开创性的改革举措。


2、案例解读

综合案例:2020—2021年各地进展及典型案例分析

① 政策政务环境。即地区行政事务的发展水平,包括开办企业的便利化、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企业所需承担的税负水平等。

在河北唐山,唐山市行政审批局围绕打造一流审批环境,切实增强了窗口服务工作“争第一、创唯一”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实效性,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企业开办、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群众、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塑树8个标杆。与此同时,还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企业开办标准化改革等作为重点工作,全力推动重点环节关键领域取得多项新突破。


在福建龙岩,为方便群众办事,市委市政府发布实施了“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政府服务规范标准,并创新审批服务模式,改革审批服务机制,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改进服务评价模式,自2020年以来,全市共梳理了101个“一件事”套餐集成服务,实现企业开办所有事项最快2小时内“一次办全”。去年,“12345”及e龙岩互动平台共受理群众诉求28.76万件,满意率99.87%。


跨境贸易中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具体做法:


北京市。率先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上实现申报出口退税,累计退税额突破5亿元;平台航空器、空运舱单、货物申报、税费办理、企业资质备案等5大类业务实现业务量全覆盖,航空器、税费支付、机电、非机电、减免税等15类新业务实现“零”突破,截至目前累计业务量超过968.7万票。海关、交通运输部门和地方政府通过“单一窗口”、港口电子数据交换中心等信息平台向进出口企业、口岸作业场站推送查验通知,增强通关时效的可预期性。


上海市。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国家“单一窗口”标准版进一步融合对接。(1)标准规范融合对接。企业申报统一使用标准版的网页界面和数据导入接口组件,统一用户认证。完成单一窗口关检融合一次申报功能改造,推动全口岸平稳切换。(2)全面融合对接。将企业资质、许可等业务通过标准版与国家部委之间进行“总对总”办理;推进与国家标准版实时共享申报数据、办理数据、税单信息等“三落地”。成效:方便进出口收发货人办理口岸相关申报事宜,基础申报应用率为100%。


在河南新乡,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所有审批时限一律压缩到法定时限50%以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取消了申报和证明材料近2000项,办理时限大幅压缩,市本级行政许可事项“不见面审批”占比91.83%,行政许可事项承诺时限压缩比达到87.48%,实现了企业开办1日办结、最快半日办结,今年新乡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6万户,比去年年底增长8.63%。


在山东曲阜,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实施企业开办流程再造,相继推出交房即办证、拿地即开工、一天开办企业等创新模式,同时,还认真梳理了投资项目相关审批事项,通过加大前期辅导等形式,自我加压,主动降低办理环节的服务时限,让更多项审批事项走向“即”字号快车道。营商环境位居全国县域百强第40名,群众满意度位居山东省第6位。


在湖南株洲,推行了“领照即开业”改革,并联办理涉税事项、公章刻制、银行开户,工商注册实现“1天领照”;针对一些短期内准备和提交材料有困难的企业,在不影响审批主体条件的情况下实行容缺受理;对服务于疫情防控的企业和项目实行秒批办、帮代办,并安排工作人员送证上门,多部门积极推行线上全程办、预约错时办、特事秒批办、容缺承诺办、专人辅导办、主动帮代办等一系列举措,获得市场主体的一致好评。


② 市场环境。即地区市场化发展水平和程度,包括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产品市场化的发育程度。

在河南鹤壁,积极探索保护市场主体新模式,为全市的重点企业配备了974名服务管家,构建了“管家搞服务、单位当后盾、部门做配合、政府办好事”的服务机制,帮企业谋发展、提信心。针对企业发展信心不足、方向不明等问题,服务管家深入调查研究,为企业讲政策、理思路,帮助企业建立发展规划,树立心无旁骛、聚焦主业的发展理念,带领企业到先进企业参观学习,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着力解决人才问题等,极大地鼓舞了企业发展信心。


在广西来宾,不断释放政策红利,来宾市制定实施了《2020年来宾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清单》,将各项改革任务进行清单化分解,狠抓工作落实,并成立优化营商环境、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产品质量、知识产权、企业标准化、特种设备等8支服务小分队,主动为各类市场主体排忧解难、嘘寒问暖、解疑释惑,并为企业“量体裁衣”定制服务措施,助力企业尽快走上复工复产“行驶车道”和创新发展。


在湖北潜江,建立完善了“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真正做到合同履约100%、政策兑现100%、失信治理100%。并由潜江市市场监管局牵头,潜江市公安局、潜江市城市管理执法局、潜江市应急管理局、潜江市消防救援大队五部门联合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活动,主要对企业登记事项、公示信息、消防安全、是否存在占道经营、户外广告等事项进行了检查。多部门同时“进一家门,查多项事”,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市场主体一致称赞。


在山东临沂,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推进了重点实施双百工程,推出100项“一件事”主题服务和100项高频民生服务事项,并推进商事登记改革,实施4减1送政策。


③ 社会服务环境。即地区公共事务的发展水平,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地区文化开放程度、生态环境建设情况。

在安徽亳州,生态环境局领导及相关科室人员赴多家企业,就国家“四送一服”及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就企业提出的问题进行专业解答和现场交流,对企业下一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指导,彻底解除企业家心中的疑惑。企业代表表示,企业反映的问题引起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时在平台给予了认真回复,目前反映的问题已得到圆满解决。市局再次组织现场帮扶,让企业感到很温暖。


在陕西延安,利用“提升智慧延安”建设来提升治理效能。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在政务、教育、农业、医疗、企业、社区、生活方面全方位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依托12345智慧政府服务平台,建成“延安城市大脑”,对城市运行状况进行分析研判、应急预警和综合调度,群众诉求一号受理,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020年延安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在河南周口,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支持服务“六稳”“六保”,通过优化审批程序、优化监督程序、优化核查登记程序,打造营商环境,落实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实施环评豁免管理及告知承诺制审批,明确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10大类30小类需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项目的予以环评豁免管理,并力争做到环境执法监督与帮扶两促进,引导指导相结合,极大程度上实现了污染治理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明显提升。


在湖北咸宁,市委市政府积极支持医护产业发展,指导相关企业通过实施扩产、转产、新建等方式扩充产能,在对外联系通道不畅期间,发动广东商会协调外购贴条机10台,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邀请省药监局专家来咸宁为金士达、爱科等企业现场指导,提供检验、灭菌等资源的整合方案,开通疫情应急审批绿色通道,指导企业取得医用防护服的生产许可资质。


在四川攀枝花,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采用“线上服务系统+线下服务大厅”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保姆式”一站服务。线上,企业可在网上登录攀枝花市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查询政策通知、办事指南,填报企业诉求。线下,攀枝花市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大厅设立多个服务窗口,根据企业需求提供管理咨询、法律顾问、项目资金申报等各类专项服务。目前,已有400余家企业入驻该平台。同时,该平台还涵盖融资服务、财税服务等十二大服务体系平台,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④ 融资环境。即影响企业筹资活动的水平,包括是否有宽松的投资环境、手续是否简便、融资难度和成本、有无优惠政策等。

在河北保定,为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简化土地使用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县级组卷时间压缩至2个月以内,市级审查时间压缩至10个工作日以内;大力实施非公有制企业科技人才引进培养计划,进一步改革非公有制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机制,畅通非公有制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


在湖南省张家界,实施“个转企、小升规”专项行动,扶持发展“小新星”企业,推进企业上市“破零倍增”计划;打好解难纾困、援企稳岗、减税降费、金融让利等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特别是涉旅企业对冲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深化商事改革,简化市场主体准入条件,实现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内完成,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力争今年市场主体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


在浙江衢州,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一个又一个领军企业落户衢州。衢州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2020年新落地数字经济服务项目116个,启动与阿里的第四轮战略合作,网易严选、中兴克拉等一批数字经济知名企业和项目也落户衢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8%,排名浙江全省第二。


在湖北荆门,为解决银企对接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湖北荆门市创新打造了“荆E融”,全市23家职能部门、2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打破信息壁垒,促进金融交易双方有效对接,解决了融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实、信用不足、信任不够、信心不强等问题,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稳定、规范、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在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推动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汇聚,设立了4000万元种子基金,支持25家民营中小微企业免息信用贷款1040万元;设立1亿元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支持74家民营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1.08亿元;实现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贷款1.43亿元,财政贴息152万元;设立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支持1159户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和边缘户获得财政全额贴息信贷资金1568万元;深化政银企交流合作,举办金融支持万盛绿色转型发展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洽谈会,2020年推动政银企合作20次、贷款授信100亿元。


⑤ 法治环境。即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需要的法律和制度,包括法律法规是否健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政商关系等。

在江苏常熟,不断创新监管机制,建立了营商环境“曝光台”,针对企业反映的政策不落实、服务不到位等现象,即知即查、严肃问责,切实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方面,常熟多措并举着力架起政企沟通“连心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建立了企业家圆桌会议、微信群联系、信息直报三项制度,企业遇到难题,可直接报送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确保企业呼声第一时间听到、企业需求第一时间满足、企业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今年以来,县纪委县监委则是聚焦主责主业,在全县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大走访”活动,围绕加大“六稳”工作力度、落实“六保”任务等部署要求,擦亮探头,靠前监督。

与此同时,长兴县纪委县监委还在去年已设立的213个驻企廉情监测点的基础上,将监测范围扩大到全县市场监督管理登记、注册的规上企业和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共设立驻企廉情监测点近700个,统一为每个监测点制定“三张清单”,即政策清单、责任清单、监督清单,对涉企优惠政策落地“中梗阻”、涉企服务“慵懒散慢”和不担当等突出问题开展监测。对于监督发现的问题,由县纪委县监委统一扎口管理、优先办理、快查快结,及时回应企业关切,倒逼营商环境改善优化。


执行合同,推行法院网上立案与司法数据常态化公开。具体做法:


北京市。北京法院对买卖合同、金融借款合同、委托合同等商事案件开通网上直接立案,网上立案24小时不打烊。设立北京互联网法院,对适用网上直接立案的案件,当事人在立案、审判、归档等阶段不需向法院提交纸质版起诉材料。通过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向社会公开全市法院收结案情况、结案率、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天数、执行天数。研发“北京法院微诉讼平台”微信公众号,将案件诉讼风险智能评估、试算工具、网上预约立案、调解指引、在线调解等功能融入手机端,为当事人提供指尖上的便利化、智能化体验。成效:北京互联网法院从2018年9月9日挂牌成立至2018年12月31日,累计收案3040件。


上海市。推进全程网上立案。对于一审普通民事、民商事、知识产权、金融案件,一审刑事自诉案件,民商事强制执行案件以及民商事申请再审案件,当事人可通过身份认证,律师、法律工作者可凭本人登录密钥进入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平台”申请网上立案。当事人申请网上立案符合立案条件的,人民法院即予以登记立案,并在线生成诉讼费用缴纳通知书发送给原告,原告可以不再另行提交纸质诉状。在法院门户网站设立常态化司法数据公开平台,定期、动态公开全市三级法院受理、审结、执结案件等相关数据,以及案件立案受理、缴费、庭审等诉讼流程进展情况等相关信息。成效:上海市2018年全年网上立案9.53万件,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立案办理。


在吉林白城,秉承着亮承诺、强保障、减干扰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理念,不断强化对各部门法定行政职权的社会监督,创新开展了“三亮三监督”活动,白城市39位涉软部门“一把手”通过电视媒体,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方面主动接受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活动开展后,有效推动了各部门依法依规办事。


在山西晋城,不断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建立健全了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模式。持续推进市场监管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保持日常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将双随机抽查与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有机结合,科学运用信用风险分类,确定双随机抽查的对象和抽查比例、频次,提高问题发现率。


在陕西渭南,为了完善法治保障,近年来,渭南市聘请了特约监督员收集意见建议。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企业职工等群体中聘请159名特约监督员,协助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工作,并出台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考核办法》《三项机制助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的实施办法》等制度,激励广大干部主动作为、敢于担当。


在西藏昌都,为加快“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设,市委市政府树立“乙方思维”,坚持“亲不逾矩、清不远疏”,一方面从服务的角度鼓励党政干部参加企业活动,定期与企业沟通互动,主动靠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另一方面从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坚决查处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


盘点:各地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更接地气、更具活力!

近日,山东济南、浙江嘉兴、湖北、江苏等地涌现出了一批因地置宜优化营商环境的好案例,根据当地市场的实际情况,实实在在地为企业着想,企业办事去繁取简,大大提升效率,为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山东济南:诞生诸多营商环境“第一”

济南市市中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在山东省率先实现“一人一链一次办成”;在山东省首推“智惠导航”政务服务地图,首创ABC分类踏勘,率先成立“省会经济圈商事登记互认联盟”。此外,针对办理营业执照“填表难”问题,济南市市中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设计开发“市中好办事”智慧微服务平台,推出“口述办照”简易登记模式。窗口人员使用智能设备将登记信息录入智慧微服务平台后,系统自动生成申请材料,申请人通过智能设备完成实名认证和电子签名,整个过程只需要“动动嘴”就能办理营业执照,在全市率先实现个体工商户设立、变更、注销等业务全部“口述办照”。


济南高新区于2021年5月,与粤沪苏鲁冀五省市30个开发区互签“跨域通办”框架合作协议,山东省内191项、省外140项高频事项实现异地办理。济南高新区的“数字保险箱”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推广;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等多个省级权力事项顺利承接。


济南市济阳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主动对接德州、淄博、聊城、泰安、滨州、东营等6个市的多个区县,举办首届省会经济圈政务服务“全省通办”签约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审批服务联盟启动仪式,34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互通互办。


济南市天桥区市场监管局在济南市率先推行企业“休眠”制度,企业只要提交“休眠”申请,条件符合、材料齐全即可通过审批。为简化企业“休眠”业务办理,天桥区探索建立市场监管、税务、人社等企业“休眠”相关部门的互通联动机制,定期批量函告税务、人社等部门,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助力企业发展。


济南市平阴县实施食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改革,除关系群体食品安全的单位食堂尤其是学校食堂外,不论经营面积大小、企业规模大小,申办人均可选择通过告知承诺制方式办理食品经营许可,在全国开了先河。申请人提出许可申请,审批部门一次性告知审批条件,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且书面承诺申请材料与实际一致后,审批部门将不再进行现场核查,当场核发经营许可证。个体食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下放至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可在就近便民服务中心办理,真正做到“便民利民、优质高效”。


济南经济开发区是济南市办事手续最简、审批最快的省级开发区。例如,区域节能报告通过后,通过实施区域节能评价,凡是济南经济开发区的项目进行节能审查,在不突破区域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目标的前提下,对负面清单外的项目全部实行承诺备案管理,直接以节能承诺备案表替代项目节能报告,审批时限由3天变为即时办理。截至目前,经开区已完成水土保持方案、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价、地质灾害评价、建设项目压覆矿、地震影响6项评估评价工作,评估成果可供入驻企业共享。


浙江嘉兴:发布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实践案例”

嘉兴市嘉善县推进长三角三地涉税事项跨区域通办,携手青浦区、吴江区在信息报告、发票办理、信息查询等高频涉税事项上试点实现跨区域通办,其中绝大多数业务还可“足不出户”网上办。此后,海宁市与15省(含浙江省)42个市县区(含海宁市)实现多对多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覆盖了20多万在海宁市工作生活的外省人员及2万余在外创业的海宁人。


嘉兴市桐乡市以数字化赋能,打造浙江省首个县市级综合知识产权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桐知码”,为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知识产权查询、申请、交易、运用及保护等服务,真正实现“一码通”管理企业知识产权。


嘉兴市平湖市外资利用和外贸进出口连续18年名列浙江省“双十强”,打造了一站式县域外商服务平台,试点推出外籍人才工作、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双联双审”,在行政服务中心通过专窗专办模式,以公安、科技两部门间的数据内循环,实现涉外业务办理从“跑两地、跑多次”变为“跑一地、跑一次”。


嘉兴市南湖区为破解政务服务前端“咨询难”问题,全面整合全区咨询资源,开发线上统一咨询入口“政小云”,推出政务服务咨询热线“电小通”,打造现场咨询专窗“南小窗”,建立大厅主动服务“跑小问”,构建起全方位、多角度、全覆盖的“随E问”全场景政务服务新模式。


嘉兴市秀洲区依托“企业之家”在嘉兴市率先构建经济数字化治理新模式,通过诉求办理、政策服务、运行监测等,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流程、全方位服务,全面链接“三服务”2.0版,以具体的经济运行指标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江苏:提质增效专攻难点堵点

江苏省无锡市2021年上半年优化营商环境的动态监测结果出炉,与2020年同期相比,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获得电力、获得用水、获得用气及办理破产6项指标达到国内先进城市水平。企业开办最快已实现0.5个工作日可以办结,破产债权人回收率领先于国内先进水平的49.87%。


无锡市锡山区首创开具企业上市挂牌守法证明“一件事”服务举措,变“私对公”为“公对公”,实现由“串联式”向“并联式”审批转变,将涉及人社、市场监管、税务等8个部门的企业上市挂牌守法证明事项进行整合再造,通过专窗前台接件、职能部门后台联办、前台窗口一次出件,为企业上市合规审查搭建出一条绿色通道。


《无锡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1》有80项重点任务,上半年完成率已达66.5%,全市98.1%的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92.4%的事项“不见面审批”、89个事项跨省通办。


上半年,无锡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0.2万户,同比增长63.4%。监测显示,市场主体对无锡市营商环境的总体评价为8.75分,66.51%的受访企业表示愿意向朋友或合作商推荐来无锡投资。在企业满意度的18项指标中,获得信贷拿到了近年来的最高分,很大程度得益于申贷企业纳税信用从A、B级扩展至M级,上半年新增受惠企业8.55万户。


湖北:“一业一证”“一事联办”让企业少跑路

湖北省武汉光谷近日对首批15个试点行业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实现了一单告知、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证准营,企业最多跑一次就能拿到行业综合许可证,解决了以往多头申报、反复填表难题。首批15个试点行业包括开药店、开餐馆、开超市、开KTV、开网吧等,均是与市场主体关联度高、生活中常见的业态场景。


宜昌市百余家企业信用修复“当日毕”。零见面,即刻受理,即刻审批,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修复“一网通办”平台,宜昌市失信企业彻底告别过去信用修复“只能线下办理,需提交6项材料,经过3级核审,跑4个部门,1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历史。


宣恩县作为湖北“我要开超市'一事联办'”全省定标试点地区,提供套餐式服务,开启“一窗收件、联合现勘、一标审批、同步发证”的服务模式,申报材料由49项精简到3项,13个环节简化到申请和现场勘验2个环节,审批时限由11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小超市现场就可办结全部证照。宣恩县“我要开超市”已上线至湖北省政务服务网,系统根据市场主体所开超市类型,自动生成申请表,审核通过后证照可以选择邮寄到家。


鄂州市是湖北省“我要开饭店'一事联办'”试点地区。鄂州市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消防救援等部门的首席审批官多次梳理流程,申报材料由原来的34份压减到14份,办理时间由原来的31个工作日压缩到10日内,办理流程由原来的16个合并成4个,还能全程网办、零跑路。


广东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


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税务局

全省首推“智能导办”纳税系统,广州税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以“粤税通”微信小程序作为应用载体,实现预导税、预填单、预审核(办理)、预约等智能化服务功能。“智能导办”后台自动对于相对简单的业务,纳税人直接填单即可进入预约环节;预审核功能则重点针对复杂业务,工作人员可通过系统提前核查纳税人的风险监控以及前置事项的办结情况和表单填写情况,解决纳税人因前置事项审核不通过或资料缺失导致的“多次提交资料”“多次跑”“多头跑”问题,向纳税人提供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办税资料审核和补正的服务。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电力外线工程“零审批”,广州领跑接电“新速度”

推行水电气外线工程行政审批改革,搭建全国首个工程建设联合审批平台,整合设立电、水、气建设项目行政许可网上申报专窗。电力外线工程由供电局全程代办,免审批范围扩大至全市低压非居民电力接入项目。项目经理通过联审平台提交申请材料,系统统一推送至相关部门进行备案,无需审批,全流程网办;案件流转同时,供电企业可同步安排人员进场施工。20千伏及以下电力外线工程涉及的16个行政许可审批时长缩短至5个工作日,实现8天以内完成装表送电的目标。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一网通、零成本,广州开办企业最快半天搞掂

通过升级“广州市开办企业一网通”平台,将原来开办企业需分别到多个部门填报22张申请表共469项信息、办理“照、章、税、保、金、银”等多个事项,彻底整合实现申请人登录一个平台、进行一次认证、一表填报55项信息,即可一步办结,多项办理结果“一窗通取”。申请人即可“一窗通取”纸质营业执照、印章、发票和税务Ukey的“大礼包”,同步完成就业参保和公积金缴存登记,实现开办企业全程“最多跑一次”。


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首推“一照通”准入改革、智能排查高风险主体,佛山创新市场监管模式

首推“一照通”改革,将涉及市场监管领域的经营许可与营业执照整合,实行一次受理、审批、发照——改革后市场主体凭一张营业执照即可从事食品经营许可,实现“一企一照,一照通行”。

创新推出“人工智能+双随机”市场监管模式,对92万家市场主体进行高风险智能排查,排查时间由原来理论上需要1000名工作人员连续工作94天压缩到了3分钟。系统研判出风险程度高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市场主体,并以此为靶向开展差异性抽查。实现从过程监管转变为风险监管,让监管效能“裂变式提升”。


黄埔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

打出建设审批组合拳、创新政邮服务双融合,黄埔加快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

出台简化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审批流程相关办法,企业从申请提高容积率到取得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后设计方案审查批复以往需要1-2年,现缩减到3-6个月。全市首推“联合测绘”免费服务,采取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在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免费提供规划条件核实测量、人防测量、不动产测绘的联合测绘。对工业投资项目实施“三阶段”施工许可,实现工业投资建设项目“拿地即动工”。

黄埔区还在全国首推“政邮专窗就近办”和“政邮专员上门办”服务,延伸了政务中心的服务半径,填补了政府节假日服务空档,群众可以享受“家门口的政务服务”。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

“不动产+”业务一体化再创新,东莞实现不动产全程电子化登记

在全国率先将人脸识别、电子合同、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电子证照等技术手段应用于不动产登记,实现一手商品房网签合同、合同备案、预告登记、预告抵押、确权登记(预审)、一手办证全部在线极速办理,1 个工作日内审批出电子证照,最快 1 个小时可办结出证。彻底解决东莞市镇二级审核特殊架构产生的不动产交易登记环节多、重复审核、跑动频繁等痛点堵点问题。


深圳国际仲裁院

深圳经济特区人大立法,加快国际仲裁高地建设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深圳国际仲裁院条例》,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深圳国际仲裁院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地方人大立法进行规范的仲裁机构。《条例》提出建立法人治理长效机制、推进理事会和仲裁员结构与国际接轨等规定,将进一步完善深圳国际仲裁院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特区国际仲裁的独立性和公信力,为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广州互联网法院

研发“E链云镜”分析系统,助力司法判决精准执行

“E链云镜”智能执行分析系统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海量碎片化数据进行提纯分析,构建人物画像、数据挖掘、动态预警、AI执行功能“四位一体”功能体系。运用大数据,系统深挖被执行人的网络活动轨迹及财产线索,智能研判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识别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假象,让“老赖”无所遁形。系统还结合被执行人的各类债务现状、支付偿还能力、活跃交易地点、高频交易方式等情况,提出个性化执行措施建议。


南沙区人民法院

打造“N+4+2”司法模式,实现粤港澳诉讼规则对接

深化涉港澳审判机制创新、拓展粤港澳司法交流合作渠道,率先开展N项诉讼规则对接探索,包括借鉴香港法文件透露规则全国首创《民商事案件证据开示指引》,及率先出台《涉港商事案件属实申述规则适用规程》等;创新4种港澳人士司法参与渠道,包括全国首聘港澳陪审员、聘任港澳特邀调解员、深化港澳专家咨询机制、建设港澳青年实习基地;打造2个粤港澳司法合作交流平台,包括开展粤港澳比较模拟庭审,以及建立全省自贸区立案和纠纷解决资源共享机制,探索搭建“环大湾区司法服务圈”。


解读:本系列案中,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企业困难凸显,亟需进一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这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根据《条例》,将营商环境界定为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明确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应当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完善法治保障,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从调研结果看,近年来,各地政府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愈发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各地行政工作的主要抓手,不少参评城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并制定出台了一大批结合当地实际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政府人员的服务效率也愈来愈高,各地的营商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市场主体创业热情高涨,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企业数量和质量基础,凸显了营商环境改善的积极促动效应。

从市场主体的视角看,2021年全国商事制度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存在“减证”“增效”“提质”几个方面的主要成效与亮点:

1、“减证”工作成效显著,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放宽。平均所需办理许可证数量及时间显著减少。从市场主体的反馈来看,平均所需办理许可证数量与各类许可证办理所需时间均同比下降。

2、“一网通办”实现率大幅度提升。网上办事大厅的知晓率大幅提高,使用率超过一半,正在进入大规模使用阶段,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企业开办、用水用电报装、不动产登记等事项的办理时间压缩一半以上。

3、减环节压时限,办事效率大幅提升。从市场主体反馈看,办成一件事“最多跑一次”的比例大幅提高。超七成的市场主体办事实现“一窗办理”,市场主体获得感显著提升。

4、规则逐渐公开透明,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公平公正监管不断强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护不断加码。各地均颁布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确立了“放管服”改革关键环节的基本规范。在监管方面,“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逐步成为市场监管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取得成效,市场主体活力及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5、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一是促创业,市场主体总量实现翻番。二是保就业,市场主体员工规模逐年扩大。三是稳增长,近半的市场主体业绩变好。四是调结构,服务业市场主体占比显著提升。五是促创新,近半的市场主体有进行创新。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

联系热线:020-22012602

公司邮箱:yich@yczwhr.com

公司地址: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科研路3号印客时光四层

Copyright @ 2019-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055606号-1

查看公众号

扫码购书

技术支持: 广州见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seo seo